超聲最早可在孕 6 周(經陰道超聲)或孕 10 周(經腹部超聲)顯示出胎盤,表現為妊娠囊周圍的薄層環狀高回聲。妊娠 12~13 周時,多普勒超聲可顯示絨毛血流。孕 14~15 周時,胎盤已充分發育,表現為顯著的高回聲,此時,也可看到由蛻膜、肌壁、子宮血管等組成的胎盤后復合體。中孕時,胎盤逐漸成熟變大,表現為更加均質的高回聲,其內可有邊界欠清的低回聲區,為胎盤湖。晚孕時,多普勒超聲可顯示胎盤內的豐富血流。
正常胎盤呈圓形,邊緣較薄,直徑為 15~20 cm,厚度為 2~4 cm。Hoddic 等人報道,在整個孕期里,胎盤厚度(毫米)大致與妊娠周數相同,但應<4 cm。胎盤隨妊娠進展而逐漸出現鈣化,從而可對胎盤分級(0 級-3 級),同時這種變化與胎兒成熟度相關聯,可預測不良胎兒結局。
各個胎盤分級之間的發展變化并不顯著,也無重要的臨床意義,但若在足月之前胎盤發生鈣化或成熟則會增加胎兒和孕婦不良結局的風險,如早產、低體重兒、Apgar 評分低、新生兒死亡、孕婦產后出血、胎盤早剝等。因此,有學者建議,如果 27 周前發現 1 級胎盤、32 周前發現 2 級胎盤、34 周前發現 3 級胎盤,則應進行密切的臨床及超聲隨訪。
三維超聲的表面成像模式可直觀顯示胎盤的彎曲弧度及連續性,也可顯示胎盤植入時的空間關系,易于被醫生及孕婦所理解與接受。有學者建議,應用三維能量多普勒超聲測量早孕三維容積及血流指標,以預測不良妊娠結局,尤其對于產前子癇、妊娠高血壓及低于孕周的胎兒可應用此方法。經統計分析,如有上述這些情況,則可早期發現血流動力學及胎盤容積的變化。
超聲科 馬建